王祥麟(1935年6月7日-),1957年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生物系畢業并留校任助教。響應周總理号召去農村勞動一年多。回校後曾任青年團總支書記、系主任助理、教研室副主任等職。擔任遺傳學教學任務,承擔農業部下達的小麥研究任務,包括國家“七五”、“八五”、“九五”規劃中的小麥種質資源創新任務。1986年升講師,1991年升副教授。1995年退休并返聘兩年半。
艱辛的耕耘永存的成果
(王祥麟)
1957年大學畢業留系工作,作為共産黨員,我絕對服從組織安排。頭幾年東奔西忙,碌碌無為。在那段時間,王爵淵老師從南京農業大學調來南大生物系以後,既無夥伴又無助手,經組織同意我自願參加了遺傳學課程組和他的小麥研究課題。從此就開始了野外實驗田經風雨受日曬的數十年艱苦歲月。當時在極度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綜合性大學裡開展農業項目研究是何等艱難!真是一言難盡。
01
主糧農作物種植制度的變遷
上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前)國内生産力水平低下,糧食畝産不高,為了增加糧食産量,當時江蘇省及很多地區都采用三熟制,即每年種植三茬(小麥-早稻-中晚稻)。在三熟制情況下,特早熟小麥品種極受重視。在王爵淵老師主持下我們共同承擔了農業部下達的國家“七五”、“八五”攻關研究項目,王爵淵老師退休後我繼續獨自承擔“八五”中後期工作,并将小麥試驗田從南京郊區農村移到了南通農場。後來我又申請到國家“九五”規劃的研究項目。
早在70年代,我們育成“南大早熟一号”,80年代又培育出“南大早熟三号”、“南大早熟四号”等一批特早熟小麥品種。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專家吳兆蘇老教授在學術交流會及新品種小麥推廣會上多次贊揚說:南大兩位王老師真不容易!在勢單力薄、條件艱苦情況下取得顯著成績。當時全世界最早熟小麥在中國,中國最早熟小麥主要是南大培育的。我們有十多篇論文分别發表在《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學報》、《遺傳學報》等期刊上。著名小麥專家金善寶院士主編的《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農業出版社)書中介紹了“南大早熟一号”。中國農業科學院麥類研究室編寫的《中國小麥品種資源系譜及其特性》(上海科技出版社)書中列表介紹我們培育的“南大三号”“南大五号”“南大六号”“南大八号”等新品種的性狀特點。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小麥育種學》及西北農學院主編的《作物育種學》(農業出版社)對我們的小麥也都有介紹。
在實際應用方面,現以“南大016-2894”為例作簡要介紹。這種小麥具有“耐遲播”、“特早熟”、“矮杆(抗倒伏)”、“成穗率高” 等優良特性。在江蘇南通地區可於11月10-20日播種,次年5月25日左右成熟。1992年在江蘇海門試種,與棉花間套種;1993年又與玉米間套種,農民群衆反應良好。研究證明此小麥可與多種作物間套種或連種,有利于提高複種指數。後來,又請“南京糧油質量監測站對“南大016-2894”小麥的出粉率、粗蛋白及面筋質進行測定,其結果是出粉率66.5%,粗蛋白15%,面筋質高達45%,被認為是難得的做面包的優質面粉。此小麥的說明材料已送交《中國小麥品種志新編》(中國農業科學院主編)。
随着社會發展,諸多因素使得糧食種植制度發生變化,三熟制改成兩熟制了,一年隻要兩茬(小麥與水稻各一茬)。這樣,農村就不再要求小麥特别早熟了。為了适應國家需要,我們就重點轉入小麥種質資源創新研究工作。
02
小麥種質資源的創新
如上所述,随着社會進步,農業生産總形勢發生變化,糧食作物種植制度也變更了。農民群衆說:“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諸多因素使得三熟制改為二熟制了,即三茬變成二茬,江蘇省及不少地區都是這樣。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小麥研究項目的具體任務也随之改變。
對任何一種生物來說,優良的種質資源非常重要,好種質資源可以豐富其基因庫。多少年來,我們在小麥親本創新方面做了多種工作,超額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規劃中小麥種質資源創新的規定指标。先後培育出46個不同類型的早熟及特早熟小麥,上交并收入國家種子庫,有關機構将定期種植,永久保存。這些小麥性狀不同,特征各異(如麥穗有芒或無芒)其中有前期發育快的,也有後期發育快的;有抗倒伏的低稈矮稈(最矮的麥稈隻有20公分高);也有抗病類型的(如對赤黴病、白粉病有強抵抗力);還有麥粒成份差異:有澱粉含量高适合做餅幹的,有高蛋白質、高面筋質适合做面包的,還有的小麥(如南大016-2894)兼有上述多種性狀的。這些不同的小麥種質資源在今後的現代化農業中将發揮巨大作用,它可以被農業研究單位作親本材料培育創造人們需要的新品種小麥,有些生長發育期很短的小麥可用于溫室大棚栽種,将來在現代化“農業工廠”中更有發展前途。
我在小麥研究領域默默辛苦38年。為了保種,在那段特殊的年代,仍然堅持定期種植。此項研究最終得到了上級認可,經國家科委驗收,評為優秀級,1996年發來“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戰果”證書(附上證書複印件)。又獲得1998年“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唐厚湯同志也曾短期參加過此項研究。張寶慶同志有一段時間曾在設備購置,農具器材配備、實驗用品等方面給予了後勤保障。
王爵淵教授已逝世多年,他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很懷念他。他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們學習,他嚴謹的學風和敬業精神令人敬佩!和他一起在田野裡風吹日曬雨淋的情景仍長留在我記憶中,就以此文向他緻敬吧!
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
來源 / 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
文編 / 王祥麟
美編 / 李宇馳
責編 / 祝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