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雲集 熠熠生輝 | 梁希先生

發布者:胡霞飛發布時間:2021-10-15浏覽次數:11

 

1915年,中國曆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學刊物——《科學》創刊,樹起了傳播科學,求真緻用的旗幟。生科百年,一大批科學工作者前赴後繼、生生不息,在生命科學領域創造出舉世矚目的不朽業績。正值我院百年華誕,特推出院慶專輯大師雲集 熠熠生輝系列主題推送,講述我國近現代生命科學史上風雲人物的傳奇人生和光輝成就,懷仰止之心領略一代大師風采,揚生科百年榮耀,書生科百年輝煌。

大師雲集  熠熠生輝

梁希(1883.12.28-1958.12.10),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林學家、教育家、傑出的林業部門領導者。浙江吳興人。19131916年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林科學習,1923年赴德國塔朗脫高等林業學校(現為德累斯頓大學林學系)研究林産制造化學,19331949年任中央大學森林系教授、農學院院長。曾任林業部部長、研究員。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梁希出生在地處浙江省北部的湖州。它東鄰上海,南接杭州,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他祖居的雙林鎮是明清時期江南絲織業生産和絲織品集散中心之一,鎮上居民多以亦農亦儒,亦賈亦儒為家訓,儒學氣氛十分濃厚。其先祖以經商起家,自祖父起歸心儒學,成為一個典型的詩書傳家、功名不絕、教習為業的士紳家庭。祖父雖曾入過官場,但後以授徒為業并創辦了當地有名的蓉湖書院;父兄也均曾有過功名。父親早慧,有神童之名,中光緒三年進士,曾任寶應知縣及直隸州知州;其兄也中過舉人。梁先生父親英年早逝,上私塾時由其長兄梁煜啟蒙,長大後就學于蓉湖書院。他自幼資質過人,才華出衆,讀書過目不忘,又勤奮好學,十五六歲就中了秀才,有神童兩浙才子之名。

他提出了全面發展林業,發揮森林多種效益,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親自深入調研,領導制訂了建國初期的林業工作方針和建設規劃,在全國範圍内初步建立了林業行政、科研、教育及生産體系,促進了新中國林業的蓬勃發展。長期從事松樹采脂、樟腦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幹餾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創立了中國林産制造化學的學科。


梁希先生的革命人生


梁希先生自己是這樣描述他的林學事業的:我在舊中國教了30年的書,培養了那麼多的學生,就是想改變中國林業面貌,想讓中國的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當然,這個理想是沒有實現的。他深知科學離不開政治,科學得政治之力才會發揚。雖然條件限制頗多,但他不止于獨善其身,而是與一批志同道合者傾向革命,乃至和學生一起戰鬥,以天色快要破曉、光明就要到來鼓勵學生,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喊出願将鮮血薦黎明的心聲,向往新中國,心念民主。

梁希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是地道的革命者、愛國者。晚年參與組織九三學社、科學工作者協會、參與建國大業,所以他還是一位政治、社會活動家、民主鬥士。

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發動維新運動,梁希因其發表的政論驚世駭俗,在家鄉一鳴驚人。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17歲的梁希痛心疾首。1905年,他下決心投筆從戎。繼而進入浙江武備學堂,立志要用槍杆子拯救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後因體格瘦弱,未能當選軍官。所以他在190623歲時至日本留學,經過一年的預科學習後,為實現自己武備救國的夙願,于1907年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海軍,同年加入孫中山先生在東京建立的早期資産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他是參與革命,順時求變的典型代表,他的志向選擇是當時先進中國人的理性選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梁希于1912年停學回國參加浙江湖屬軍政分府,從事新軍訓練。後革命形勢驟然逆轉,他的武備救國夢頃刻間被打碎。但他心猶未死,再次東渡學習軍事。因不滿日本士官學校學生歧視中國學生,改入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學習林科。

1938年,國共合作達成,中共在國統區武漢出版了《新華日報》。梁希通過好友潘菽,得以經常看到《新華日報》,後又結識了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喬冠華等人,經常參加各種紀念會、座談會等進步聚會。19458月,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潘菽、梁希兩人作為進步教授受到接見。毛澤東的親切接見,給了梁希等人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194654日,九三學社在重慶舉行成立大會。主張、闡明對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的見解,決心為争取國内和平民主作不懈的努力。潘菽、梁希擔任中央常務理事和中央常務監事。

1949年元旦,中央大學接到有關遷校的密電,被譽為國統區一面不倒紅旗的梁希振臂疾呼:去台灣是絕路,不要上當,大家留下來護校。”23日,教授會主席鄭集說:西遷是因為日寇入侵,不得已而為;而此次國内戰争,根本沒有搬遷之必要。”31日,中央大學教授會投票選舉産生中央大學校務維持會,歐陽翥、鄭集、張更、蔡翹、劉慶雲、梁希等11人任委員;梁希、鄭集、胡小石任常務委員,主持校政。1949426日,應周恩來之邀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的梁希、潘菽兩位教授自北平來電慶賀南京解放,并祝學校平安。

19495月上旬,梁希先生作為民主人士在北京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籌備會議。在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他提議成立林墾部。周恩來采納了他的意見,并提名梁希為林墾部部長。梁希回複周恩來:年近七十,才力不堪勝任,仍以回南京教書為宜。周恩來看後提筆寫了一句話,鼓勵他當仁不讓。梁希先生看了回條,激動地寫下了:為人民服務,萬死不辭交給周恩來。

   從此,梁希在林業領導崗位上為新中國的林業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為新中國林業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改變了中國林學、中國林業的格局,影響深遠。


梁希先生的林學人生、林業人生


梁希于1913年赴日本攻讀林産制造學和森林利用學。經過三年學習,他于1916年回國,從此再也沒有離開他熱愛的林學、林業。他先後在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浙江大學農學院、中央大學農學院任教,期間還在1923-1926年辭職前往德國深造林産化學。他教書育人,從事林業科研,開拓新的學科,逐步成為和氣象領域的竺可桢、地質領域的李四光等齊名的大師。

1944年,潘菽和梁希、塗長望、金善寶等人在黨支持下,聯合包括竺可桢、李四光等著名科學家在内的一百多人共同發起組織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出版了《科學新聞》、《科學時代》和《科學工作者》等刊物。194512月,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等在《新華日報》社為梁希60壽辰設宴祝賀。

他執教30多年,身體力行,為人師表,治學嚴謹,道德高尚,是深受人們敬仰的一代宗師。他講授的課程都是自己編寫教材,這些教材内容豐富,資料詳實,層次分明,富有條理,使人易學、易懂、易記。每次上課他都認真備課,對一些複雜疑難問題,他總是提前到教室認真寫在黑闆上,言必有據,重點突出,闆書工整。梁希先生重視實驗,親臨指導。對一些難于操作的實驗方法,則逐個手把手地傳授給學生。

八年抗戰在重慶,他沒有一個親人,也沒有往老家寄錢,除了基本的生活費,他都把錢攢起來,留給他的學生出國留學求取知識。他在兼任浙江省建設廳技正期間,計劃以一年時間調查全省山林概況,由此從夏到冬,跋山涉水,栉風沐雨,跑了五個專區,直到一腳扭傷才停止。他兩度赴台考察林業,跋涉千裡,為台灣林業發展制訂詳盡周密的計劃。新中國成立後他任林業部長,親自帶領學生作林産化學的試驗,一筆一筆工整地書寫講義。

梁希既對自己嚴格,對學生和助手們也同樣嚴格。工作上出了差錯,他嚴厲批評,毫不客氣。他不允許上課、上班遲到。按時工作和珍惜時間,是他一貫恪守的準則。梁先生關心愛護學生,在學習上誨人不倦,在思想、生活上無微不至。他教導學生,人生學習求知,好比建高樓大廈,必須先堅地基,然後博覽群書,集思廣益。而且還教學生為人之道,他說,要以人民利益為重,切戒利欲熏心,要老老實實做人,紮紮實實做事,決不要有任何驕傲、誇張。

新中國成立後,梁希的林學思想得以付諸應用、林業領導管理能力得到發揮,他作為民主黨派的部長,與林業部黨組默契配合,親如手足,為我國林業建設、林業教育謀篇布局,推動了中國林業健康快速的發展。先生營林思想的要旨是全面造林,徹底消滅荒山、綠化全中國,争取做到全國山青水秀,風調雨順,從而實現他早年就提出的: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的理想。1956年,他在《青年們起來綠化祖國》一文中進一步提出了要綠化村莊,綠化道路,綠化河岸,綠化城市。要綠化中國的山,從而綠化中國的水

梁希先生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平生寫下許多充滿激情的詩篇。19458月,吳中倫赴美留學前,梁希贈詩一首: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無語送吳郎,定知三載歸來後,滄海茫茫好種桑。他對林業的重視,也在這些詩文中表現出來。新中國成立前,他發表了《民生問題與森林》、《西湖可以無森林乎?》等文章,喚起全社會都重視森林、關心森林。1946年在《林鐘》雜志的複刊詞中,他告誡人們:林不茂,則水不利,風不調,雨不順。”19489月,上海《科學時代》月刊稱贊梁先生是追求日新的白發青年,贊揚他淡泊的胸襟,正直的氣概,樸實無華的生活,說他永遠是年青的 

先生為我們留下衆多千古名句,表達了對中國林業未來的美好憧憬。如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新中國的林人,同時也是新中國的藝人。

1958年底,梁希先生逝世,九三學社主席許德珩緻悼詞,稱頌他是一位熱情的愛國主義者,是一位有骨氣的民主主義革命戰士

先生辭世前夕,《人民日報》發表了他最後一篇文章《讓綠蔭護夏,紅葉迎秋》,文中寫道:綠化這個詞太美了。山青了,水也會綠;水綠了,百川彙流的黃海也有可能漸漸地變成碧海。這樣,青山綠水在祖國國土上織成一幅翡翠色的圖案。這是先生最後的心聲,也是他一生的鐘愛。


來源 / 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
主要内容來源/ 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檔案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美 編 / 李賽熙
責 編 / 闫 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