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時,忙碌了一年的我們停下腳步,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感受親情、鄉情與友情……傳統的春節蘊含一代代中國人的友愛與溫情,成為了聯系整個大家庭的紐帶,人們在熱騰騰的煙火氣、鋪面而來的年味裡,感受着春節的獨特魅力。
近日,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栀子花輔導員育人工作室和校、院關工委聯合推出“苦與甜:聊聊過年的味道——師生下午茶活動,活動邀請到了校關工委工作組孫江林研究員、生科院關工委朱愛武老師和張太平老師,以及生科院黨委副書記周方老師,與大家分享春節期間的幸福與遺憾,回憶過去的甜。
首先,孫江林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兒時過年的記憶,回憶起母親用棉花織成的藍色新衣、熱騰騰的岐山臊子面、以及年後大學舍友帶回的特産美食……孫老師認為,無論是交通不便的過去,還是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春節的永恒核心都是“情”(鄉情、親情、友情)與“團圓”。團圓是春節不變的主題,而中國人對于親情的重視,是他們刻在骨子裡的浪漫基因。
接着,同學們也分享了他們過年期間的趣事。江豪傑同學由春晚上的一首《是媽媽是女兒》,回憶起自己與母親生活的點滴,長大離家後雖聚少離多,但不變的是親情;來自北方的倪令煜同學描述了東北特色菜鐵鍋炖大鵝、東北凍梨,讓人垂涎欲滴;闫寒同學說起春節的年味兒,獨愛煙花爆竹的獨特氣息……
然而,春節同樣也是憂喜參半,苦樂相随。研二的闫寒同學對于即将面對的就業問題倍感壓力;剛進入研一的張曉彤同學也苦惱于畢業後是選擇繼續讀博,還是直接就業。對于同學們的困擾,孫江林老師認為,青年人應該“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無論未來如何選擇,我們都應在當下做好個人素質的準備。讀博還是直接就業,是人生道路上一個小小的十字路口,我們更應該注重大方向的選擇,尋找人生終極目标,尋求自己一生的興趣和快樂的源泉,為未來做好長遠打算,同時不斷堅持努力向上,必将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
同學們的分享讓在座的90後、00後深有共鳴。生在五十年代的朱愛武老師和張太平老師,也回憶起了那個年代的春節。在張老師出生的五十年代,困難時期的人們以饅頭作為春節的回禮,進入八九十年代後,方便面成了新年貴重的禮物,到了21世紀後,禮品越來越貴重,包裝越來越精緻,禮品的進步,也反映了我國經濟在近年來的飛速發展。朱老師則回憶起兒時新年和父親的溫馨回憶,回憶起家鄉的民俗,以及蘇南蘇北的文化差異,朱老師也提到,人們拜年的紅包也從實體形式變成如今的微信紅包,可見,文化也可随着科技的發展而逐步發展。
接着,江豪傑同學為我們分享了每年過年期間和姐姐春聯下的合照,門上的對聯由傳統的毛筆字,逐漸變為華麗的燙金,對聯下的人也由孩童模樣,變為青年,時代在變遷,人們的生活也日新月異。
一年年的春節,讓人傷感的是老一輩們的漸漸離開,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家族中也不斷湧入了新的生命。歲月更疊,四季輪回,家族血脈源遠流長。過年,和家人們聚在一起吧!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年夜飯,拍一張意義非凡的全家福,人因情而聚,情不散,家就在,煙火人間,風味長存。
春節是時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點。活動的最後,老師和同學們在祈福卡上寫下自己2023年的心願,挂在了祈福樹上。希望老師和同學們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勝意,從容面對學業以及工作中的“苦”與“甜”,在祈歲納福中感悟春節的力量,在萬象更新中積蓄奮力向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