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我們剛剛啟程并将繼續前行。
伟徳国际官网登录入口“一帶一路”專項社會實踐“尋·迹”生态調研團隊17日從南京出發,于18日淩晨抵達本次“尋·迹”生态調研社會實踐的第一站新疆沙灣,并開始了在新疆為期三天的社會實踐。
面對祖國邊疆的生态治理存在的問題,我們并不是僅僅聽過一遍就忘了它,而是選擇走到這裡實地調查、分析、為這片濕地的生态治理以及泥炭地和白桦林的保護提出自己的一份建議。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中國境内與其他國家接壤的樞紐地區,但生态方面的自然條件一直不容樂觀,樓蘭古國就曾因生态原因導緻滅亡。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充分利用好新疆地區的地理區位優勢,做好生态治理,對于建立“綠色絲路”有着非凡的意義。
“尋·迹”生态調研團隊此次分别實地調研了新疆沙灣的千泉湖、泥炭地、白桦林,并參觀了烏魯木齊國際大巴紮的絲綢之路塔,在此次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
新疆沙灣千泉湖有多種多樣的植物和動物,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辨認看到的各種植物,拿着已有的新疆沙灣植物名錄來對照進行,并不斷進行補充,豐富了千泉湖植物名錄。調查水生動物,需要用到各種儀器設備,我們下地籠來調查千泉湖中有哪些魚類、蝦類,同樣使用水生動物的名錄來對照并補充;黑白盤可以用來測定千泉湖的水質透明度;采水器是桶裝塑料桶,可以定量采集湖水通過錐形的濾網可以獲得水中的浮遊生物;而底泥采集器可以幫助我調查底栖的水生動物。此外,千泉湖臨岸的地方多淺灘,為鳥類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我們還用專業的望遠鏡及長焦鏡頭,采集到了或是悠然踱步、或是水上盤旋的鳥類的照片。濕地上一叢一叢的蘆葦,其間飛行的蝴蝶,我們都有親密接觸到。可以說,這是一次野外實習,也是一次學習,每一位隊員都在此過程中掌握了不少技能。
沙灣的泥炭地可以說是一大特色。泥炭地是一種在低溫、高濕環境下才能形成的土壤,卻出現在了幹燥的新疆,我們對此感到非常疑惑,對土壤做了剖面,并用環刀對土壤進行了分層取樣。由于地下水的下降,很多泉眼隻留下了痕迹,導緻土壤的退化,更是讓調研團隊的成員感到唏噓。草原上不時有成片的白桦林,可是有的區域白桦林已基本全部死亡,留下惹眼的高于土壤層的根,有的區域白桦林卻長勢良好,這些都成為了“尋·迹”團隊想要研究和探尋的問題,老師也不斷引導我們思考為何會發生根露出土面的原因。
雖然我們此行的根本目的是生态調研,不過也沒有忘記在調研的過程當中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了解到了新疆的人文曆史,将生态調研與古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相結合。獨具風味的美食,熱情的當地人民以及帶有異域風情的建築和景觀都讓團隊的成員對新疆有了新的理解,對絲綢之路有了新的認識,也愈加感受到改善當地生态的迫切性。
我們在此次實踐中重新認識了自然,也在重新認識自我。團隊裡來自新疆的烏仁說:“很多動物和植物都是從小見到大的,但平時從來沒注意過,真正到了社會實踐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有那麼多不認識的物種。平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原來那麼富有研究價值,就在身邊的生态問題,以前卻從來沒注意過。我真是在這次社會實踐中重新認識了自己家鄉的這片土地,也在這次社會實踐過程中重新審視了自己”。
由于團隊裡的同學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并沒有太多的生态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儲備,可每一個人都在出發前認真搜集了資料,在行程中也是各司其職,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靠譜,争取為此次社會實踐多增添一份力。經過這三天的實踐,生科院2016級的張騰飛感慨道:“我仿佛認識了另一個自己”。社會實踐,野外實習,這确實就是一個快速發現自我、拓展技能的好機會。
“尋·迹”生态調研團隊在第一站新疆沙灣的探尋之旅結束,可我們的實踐之旅還在繼續,我們仍在路上!